
折明明,來自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石家灣鎮(zhèn)沙灘坪村。雖然是一名坐在輪椅上的殘疾人,但他通過勤勞的雙手,證明了自己同樣可以靠努力脫貧致富。
折明明出生于1996年12月24日,今年23歲。在別人看來,年齡不是很大,但他所經(jīng)歷的人生坎坷或許常人難以想象。折明明的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(nóng)民,爺爺奶奶也靠種地為生。家里的生活條件很一般,但因他是父母的第一個孩子,也曾有過幸福而短暫的童年。
一切的轉(zhuǎn)折,是從3歲那年開始。這一年,他親愛的奶奶病逝了,因年齡不到50歲,家人特別悲痛。誰知,更大的不幸也緊隨而來。2000年10月26日,這是折明明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,本來再有兩個月就可以過4歲生日的時候,他卻永遠結(jié)束了自己站立行走的能力。他家院子外就是307國道,穿過這條公路就是家里的莊稼地。當時,年幼的折明明準備到公路對面找正在地里干活的母親,剛好有一輛農(nóng)用三輪車疾馳而過,將他撞翻在地。盡管家人后來帶他去縣城、省城治療了兩個多月,但依然沒能夠恢復他的雙腿知覺。
雙腿癱瘓后,折明明曾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也就徹底結(jié)束了。在別的小朋友捉迷藏、丟沙包的時候,他只能坐在輪椅上觀看而不能參與。由于年幼,折明明當時只是看到自己與同齡人身體上的不同,殘疾所帶來的心靈上的創(chuàng)傷還感受不明顯。直到12歲那年,他才深深體會到自己未來的道路有多么狹窄,更可怕的是根本無法找到出口,也看不到盡頭。
折明明家離村里的小學很近,只有幾步之遙,但因雙腿癱瘓無法去上學。學校里傳出的朗朗讀書聲,操場上奔跑的少年,同齡人討論的數(shù)學題……這些都成了他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。折明明慢慢地開始不愿意走出院子,也不喜歡和別人交流,整天躺在床上,將自己完全封閉起來。有時候,折明明覺得對不起母親,應該振作起來;有時候,又覺得自己已是一個廢人,即使想幫母親,而心有余力不足,就這樣渾渾噩噩地過了一天又一天。
折明明坦言:“我曾帶著赤子之心向命運下跪求饒,可它終究還是不肯放過我,狂風暴雨總是蟄伏在看似寧靜的云層下面?!?nbsp;
2015年,折明明的母親被查出癌癥。聽到這個消息后,折明明真的難以形容自己當時的無助與絕望。他不想再失去任何一份親情了!他想為母親做些什么,讓母親能夠感受到兒子的孝心,哪怕一點點。于是,折明明開始學著做家務,擦桌子、洗抹布、換衣服……總之,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母親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折明明還將母親曾經(jīng)做手工活剩下的珠子和絲線找來,想做成一個手工藝品,作為禮物送給她。因從來沒有做過編織,折明明用兩個多月時間,反復琢磨,不斷嘗試,終于做成了一個像樣的抽紙盒。同時,通過自學和向別人請教,學會了一些漢字,折明明不想再做目不識丁的人。后來,母親用省吃儉用的錢,給折明明買了一臺二手電腦,讓他了解外面的世界。折明明通過網(wǎng)上學習,又學會了編織十字繡。
這就是折明明20歲之前的人生經(jīng)歷和心路歷程。他本以為,在不久的將來,三五月或一兩年之后,自己就會悄悄地告別這個世界,但自從黨和國家開始實施脫貧攻堅戰(zhàn)略以來,他的生命猶如枯木逢春迎來了新的希望。
在精準識別中,折明明家被評為貧困戶。2017年6月,駐村第一書記劉新國成為他的幫扶責任人。劉新國走進他家了解情況時,看到了他為母親編織的那個抽紙盒,認為很精美,便鼓勵折明明發(fā)揮自己的長處,以后專門做手工藝品,這既可以讓折明明有個事做、每天過得充實一些,還能通過自己的雙手為家里賺到一點錢。于是在劉新國的幫助下,折明明網(wǎng)購了第一批手工藝品原材料,從此開始了專門的手工編織道路。
將編織手工藝品當作事業(yè)來做!這是扶貧、殘聯(lián)干部為折明明規(guī)劃的脫貧創(chuàng)業(yè)之路。而折明明以前用兩個多月時間才做出一個抽紙盒,這樣的效率實在是太低,所以現(xiàn)在必須提高編織水平和技藝。沒有老師手把手來教,他只好在電腦上自學。平時用來睡懶覺、生悶氣的時間,現(xiàn)在都被網(wǎng)上學習與反復練習占用了,每天都過得很充實。
果真熟能生巧!通過不斷嘗試與努力,折明明現(xiàn)在三五天就可以編織一個抽紙盒。學會的樣式也越來越多,有筆筒、花瓶、臺燈、盆景、動物、挎包、燈籠等20多種。
當通過微信朋友圈30元賣出第一個手工藝品時,折明明激動得熱淚盈眶。30元,對于一個健康健全的人來說,可能微不足道,但對他而言意義非凡、無比珍貴。這是折明明付出勞動后得到的報酬,這也是他人生中賺到的第一筆錢,這更是他活得有價值的有力證據(jù)。
在人們的印象中,殘疾人是弱勢群體,向來都是被別人幫助。折明明也沒有想到,有一天,自己也有能力幫助別人了。
當自己的手工藝品越來越受歡迎,折明明開始有了幫助鄉(xiāng)親們脫貧致富的想法,因為村里還其他殘疾人和不能干重活的人。他打算把這些人集中到一起,將自己學會的編織技藝教給他們,讓大家都能掙錢過上好日子。就這樣,折明明當起了“老師”,在村委會提供的一間房子里義務教鄉(xiāng)親們編織手工藝品。
在經(jīng)濟上幫助大家的同時,折明明也想通過自己的言行在精神上影響身邊的殘疾人樹立自信。成立合作社時,需要本人到縣城現(xiàn)場簽字按手印。為此,折明明謝絕了別人開車送他的好意,專門選擇了自己轉(zhuǎn)動輪椅前去。村上到城里只有10公里的路程,但對于他來說是很大的挑戰(zhàn),開車只用10多分鐘,正常人步行需要1個半小時,而折明明卻花了近3小時。雖然累得筋疲力盡,但是他覺得自己贏了,一方面他堅持下來了,用自己的毅力戰(zhàn)勝了困難,另一方面在去縣城的路上以及在縣城活動時,很多人用異樣的目光看著他,他克服了與生俱來的膽怯與自卑向前走著、與人聊著。后來,村里和鄰村的殘疾人都熱議這件事,說以后要向折明明學習。
2018年8月,折明明參加了榆林市“幸福扶貧光榮脫貧”講故事比賽。盡管沒上過學,認識漢字并不多,但他憑著頑強的毅力,一遍一遍地背誦,在短時間內(nèi)戰(zhàn)勝了一切困難,在復賽和決賽中都獲得一等獎。
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,折明明親歷和見證了自己家和村里發(fā)生的巨大變化。母親2015年被診斷出癌癥后,做手術花了10多萬元,好在有縣上的健康扶貧政策報銷,負擔一下子減輕了很多,母親的病再沒有惡化;爺爺?shù)母G洞出現(xiàn)裂縫,一下雨就住不成,縣上派人鑒定為危房后進行了改造,房子修葺一新;折明明的弟弟也長大了,在縣城的一家餐飲企業(yè)學習廚藝,每個月還可以賺到一些零花錢;鄰居養(yǎng)羊了,得到了產(chǎn)業(yè)補助,每天都笑容滿面;村干部組織黨員外出學習考察,想在村里搞“三變”改革,借此發(fā)展集體經(jīng)濟……折明明說:“所有這些,讓我更懂得感恩。雖然意外讓我的雙腿不能像其他正常人一樣站立,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、殘聯(lián)和各界人士的關愛讓我重獲新生?!?nbsp;